许昌站
详细信息
清华大学团委书记过勇:哪些大学生适合创业
发布时间:2021-11-16 | 来源:本站
不久前,教育部下发了《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》,由此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、创意基地建设、创业政策支持、创业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。一时间,创业教育成为热门话题,作为一个公众比较陌生的概念,创新创业教育究竟有哪些内涵?能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哪些就业指导?针对这些问题,光明网邀请清华大学团委书记过勇,共同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。
中国学生倾向安稳职业
光明网: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?
过勇: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。清华大学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分成四个环节:第一个环节是创新意识的培养,通过邀请一些创业专家作报告,让同学了解什么是商业;第二个环节是创业的课程体系,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体系,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系统培训;第三个环节是组织各种创业赛事;第四个环节是提供创业机会,让那些具有一定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的同学进入真正的“战场”,让他们去历练。另外,我们也开辟了一些渠道,比如说通过清华科技园,以及我们在昆山建立的清华学生创业基地,给他们提供一个才艺展示平台。
光明网:目前,创业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,但是在国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请您谈一下国外发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是什么样的。
过勇:在发达国家,创业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。对中国大学生来说,往往是沉稳有余而激情不足;而国外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更主张冒险精神。在就业方面,中外大学生也出现了同样的差异,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找一份安稳的职业。实际上,中国未来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,这就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,这也给我们创业人才的成长以及创新企业的成长,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。
光明网:我知道清华大学在2006年的时候就引入了KAB的项目,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。
过勇:大学生KAB创业教育(中国)项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创业的平台,这个课程主要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。2006年,清华大学成为国内六所试点院校之一,把这门课程引入到了大学校园,我们还开设了专门的选修课程,通过专家报告、创业故事、座谈会、模拟场景等形式,让同学更多地去了解如何创业。
不是所有毕业生都适合创业
光明网: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?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?
过勇:应该说,真正能够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毕业生。之前社会上对于各类创业大赛、创业教育有一些批评的声音,似乎认为是鼓动大家都去创业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,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教育,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,要想毕业之后就能够创办一个企业并且取得成功,这个概率还是比较低的。但是,通过他们在学校期间的学习,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,还是很必要的。
光明网:大学生应该怎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创业?
过勇:创业需要有激情,创业型人才更需要有
冒险的精神。因为每个人的发展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,创业型人才要喜欢分享成功并且敢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,具备这种创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,当然他们也需要有物质上的激励和保障,比如说在资金、在合作伙伴、在指导教师等方面,都需要有充分的保障。
光明网:社会上有人说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人员,无资金、无场地、无经验,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,您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?
过勇:有一种奇怪的现象,好像在社会上要做点事情都要有关系。其实,创业的经验都是在工作过程当中慢慢积累出来的。在创业方面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,就是华旗的总经理冯军,他是我们清华土木系的一个校友,当年他毕业的时候,很多同学都争相选择去设计院,冯军的头脑里却始终有一个创业梦想,但是家里人却非常反对他创业,后来冯军说服了母亲,给了他200块钱,这点儿钱只够他买一辆三轮车,于是,他就骑着这辆三轮车在中关村开始送货。最早他在中关村销售一些键盘、鼠标等配件产品,经过几年的发展,如今大家都可以看到“爱国者”这个品牌取得的成绩。
创业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
光明网:清华大学在创新教育方面有哪些全新的理念?
过勇: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有所区别的。在创新教育方面,我们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些兴趣团队,例如我们与通用公司建立的新能源汽车兴趣团队,我们与爱立信建立的未来通信兴趣团队,我们马上还会和微软公司建立未来互联网的兴趣团队,通过这些团队的熏陶,要让同学们能够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畅想未来新型技术。光明网:请您谈一下创新和创业的关系。
过勇: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非常关注,在这种背景下,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这条路。创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生存型的创业、另一种是机会型的创业。比如说在服装市场摆个摊儿卖衣服,这就是生存型创业,这也至少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。我们更关注的是机会型、发展型的创业。就是说不仅仅是为自己谋生,而是创造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潜质的企业,能够带动一批人的就业。
中国学生倾向安稳职业
光明网: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?
过勇: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。清华大学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分成四个环节:第一个环节是创新意识的培养,通过邀请一些创业专家作报告,让同学了解什么是商业;第二个环节是创业的课程体系,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体系,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系统培训;第三个环节是组织各种创业赛事;第四个环节是提供创业机会,让那些具有一定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的同学进入真正的“战场”,让他们去历练。另外,我们也开辟了一些渠道,比如说通过清华科技园,以及我们在昆山建立的清华学生创业基地,给他们提供一个才艺展示平台。
光明网:目前,创业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,但是在国外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请您谈一下国外发展创业教育的情况是什么样的。
过勇:在发达国家,创业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。对中国大学生来说,往往是沉稳有余而激情不足;而国外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更主张冒险精神。在就业方面,中外大学生也出现了同样的差异,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更愿意找一份安稳的职业。实际上,中国未来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,这就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,这也给我们创业人才的成长以及创新企业的成长,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。
光明网:我知道清华大学在2006年的时候就引入了KAB的项目,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。
过勇:大学生KAB创业教育(中国)项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创业的平台,这个课程主要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。2006年,清华大学成为国内六所试点院校之一,把这门课程引入到了大学校园,我们还开设了专门的选修课程,通过专家报告、创业故事、座谈会、模拟场景等形式,让同学更多地去了解如何创业。
不是所有毕业生都适合创业
光明网:目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?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?
过勇:应该说,真正能够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毕业生。之前社会上对于各类创业大赛、创业教育有一些批评的声音,似乎认为是鼓动大家都去创业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,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教育,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,要想毕业之后就能够创办一个企业并且取得成功,这个概率还是比较低的。但是,通过他们在学校期间的学习,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,还是很必要的。
光明网:大学生应该怎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创业?
过勇:创业需要有激情,创业型人才更需要有
冒险的精神。因为每个人的发展都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,创业型人才要喜欢分享成功并且敢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,具备这种创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,当然他们也需要有物质上的激励和保障,比如说在资金、在合作伙伴、在指导教师等方面,都需要有充分的保障。
光明网:社会上有人说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人员,无资金、无场地、无经验,创业注定是要失败的,您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?
过勇:有一种奇怪的现象,好像在社会上要做点事情都要有关系。其实,创业的经验都是在工作过程当中慢慢积累出来的。在创业方面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,就是华旗的总经理冯军,他是我们清华土木系的一个校友,当年他毕业的时候,很多同学都争相选择去设计院,冯军的头脑里却始终有一个创业梦想,但是家里人却非常反对他创业,后来冯军说服了母亲,给了他200块钱,这点儿钱只够他买一辆三轮车,于是,他就骑着这辆三轮车在中关村开始送货。最早他在中关村销售一些键盘、鼠标等配件产品,经过几年的发展,如今大家都可以看到“爱国者”这个品牌取得的成绩。
创业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
光明网:清华大学在创新教育方面有哪些全新的理念?
过勇: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有所区别的。在创新教育方面,我们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些兴趣团队,例如我们与通用公司建立的新能源汽车兴趣团队,我们与爱立信建立的未来通信兴趣团队,我们马上还会和微软公司建立未来互联网的兴趣团队,通过这些团队的熏陶,要让同学们能够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畅想未来新型技术。光明网:请您谈一下创新和创业的关系。
过勇: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非常关注,在这种背景下,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这条路。创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生存型的创业、另一种是机会型的创业。比如说在服装市场摆个摊儿卖衣服,这就是生存型创业,这也至少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。我们更关注的是机会型、发展型的创业。就是说不仅仅是为自己谋生,而是创造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潜质的企业,能够带动一批人的就业。